辅导员杜凯:抱朴守正,应时而新 ——中华传统曲艺当代魅力生发策略探究
来源:辅导员 杜凯 时间:2023-12-29

  【摘 要】

  传统曲艺在当下欲求得发展,散发时代魅力,则必须要做到合理继承,守正创新,与时俱进,把握时代话题、时代词汇、时代节奏、时代精神,继承传统、坚守当下、面向未来,从创作下手、从表演着力,建全曲艺评价体系,打造适应曲艺良性发展的健康生态。

  【关键词】曲艺;美育;文化育人;

  艺术的诞生和发展,受制于时代,其对应的形式和内容也都是时代的产物。时代之潮浩浩汤汤,传统曲艺想要赓续血脉,在百花园中谋得灿烂一席,则必须与时俱进,遵崇艺术创演和接受的基本规律,守正创新,注重人民性,贴合时代特性,不断生发其当代魅力。

  就艺术活动完成过程而言,无非是构思、创作、排练、演出、接受和反馈。任何一个环节的不足,都不能够使受众快意。因此,需要参考高校学生工作的“三全育人”思路,做到曲艺活动各个环节的“全员”、“全过程”“全方位”提升的“三全润艺”。研究覆盖作家论、表演论、接受论、批评论,甚至导演论。

  一、继承传统:从“守正创新”里寻求

  曲艺自身本来就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,数辈人的努力和积累,沉淀了巨大的艺术财富。故而,欲发展先继承,欲创新先守正,不论是曲艺作者还是演员,都应该先低下头,扎扎实实地从继承前任的优秀成果开始。对传统作品正确认知,掌握其精髓,取其精华,才能为创作有魅力的时代作品筑基。传统曲艺作品,或许有过时的内容,但艺术思考的方式是不会过时的,经典的结构会留下,经典的点子会留下,经典的节奏寸劲儿会留下,经典的语言段落会留下,不朽的创作经历以及演员风格,都会留下。“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”,不吸收这些宝贵财富,则连保持曲艺作品的历史魅力都谈不上,更遑论创造当代魅力了。因此,守“正”,是先决条件,是当代曲艺人的“前行功课”。

  更重要的就是创新了。曲艺理论家蒋慧明说:“因时而兴,乘势而变,随时代而行,与时代同 频共振,这是古今中外文艺发展的必然规律。”我们说“生书熟戏,听不腻的曲艺”,再经典的作品,也会审美疲劳,给行业添产业,才是正道。

  与此同时,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曲艺从业者,在台上依旧是老先生怎么教的,我就怎么演,一个字不改,一个词语不能调整,自诩“正宗”,完全不接受意见。其实不仅是曲艺,任何艺术形式,不创新不发展,故步自封,都是死路一条。这一点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律了。有了《虎口遐想》,我们更应该有《新虎口遐想》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从历史魅力的自我沉浸中走过来,让曲艺散发新的光芒,吸引年轻的目光,焕发时代魅力,而不是在老观众老死之后,扼腕叹息,抱怨年轻人不懂欣赏,让曲艺走向式微,让人一提起曲艺,就是想到“老旧”和“乏味”。

  二、直面当下:向时代要创作

  曲艺向来是文艺中的轻骑兵,跟得上时代队伍,从未落后。要彰显曲艺的当代魅力,曲艺作者需亲近时代,了解观众当下的审美需求,从“时代话题”、“时代精神”、“时代词汇”、“时代节奏”下手,与时俱进。

  (一)时代话题

  “时代话题”,是直接反应时代状貌的存在,是人民最直观的生活,最关心的问题,是最合着当下的热点。曲艺作者应奋力捕捉它们,跟人民一起关注,一起思考,视野方向一致。将创作的根脉深深扎在时代的土壤里,这样的题材,很难没有魅力,可以成为作者创作的主要内容。它老人摔倒了扶不扶?当人心和社会价值判断陷入两难的尴尬,便有了高晓攀的相声《扶不扶》;疫情之下,全国文艺界都在呐喊,杨鲁平先生的《你笑起来真好看》,笑中带泪;反腐倡廉迫在眉睫,袁国虎的《武松老虎》里面那句“苍蝇老虎一起打”,满堂观众抚掌叫绝;农民工讨薪难,柴京云、柴京海的大同数来宝《工钱》,看哭了多少农民兄弟……“你离人民有多近,人民跟你有多亲”,就是这个理。承担作者与人民的纽带,便是创作,便是作品,这样的作品,紧跟当下,与人民为伍,为人民发声,回应着时代话题的发问,必然蓬勃散发着时代魅力。

  (二)时代精神

  时代精神作为每一个时代特共同的集体意识,彰显着时代精神,体现时代发展潮流,标志时代精神文明,对社会生产和发展产生着积极影响。它标的着社会的精神焦点,是社会前行的思想灯塔。

  从历史上来看,无论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“井冈山精神”,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“‘两弹一星’精神”,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“航天精神”,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“三牛精神”,这都是需要作者去钻研、领会和融入的。曲艺作者要关注“躺平”和“内卷”,也要留意到影视偶像剧里跑出来的“伪娘”,用合适的笔触,去点燃社会大众心中的火炬。只要有这股劲儿在,何愁百姓不顺气儿,何愁曲艺作品没有时代魅力。

  (三)时代词汇

  在语言构成三大要素里,“词汇”、“语音”、“语法”,词汇是最能体现时代性的,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,直接反映时代面貌。新生事物的出现,必然伴随着新词汇的产生。网络热词,时代新词,大众爆“梗”,只要利用好,都能让人民群众觉得亲切。对时代语言、词汇的灵活驾驭,是曲艺作者的基本功。例如,相声演员冯巩对“时代词汇”的掌握,令他这个多年的“春晚钉子户”获益良多。而每年春晚,人们在他的节目中,都能捕捉到一些时代新词,让人觉得时尚有趣。对时代词汇的合理掌握和利用,是曲艺融入时代的最直观体现。这令曲艺作品与时俱进,洋溢着时代魅力。

  (四)时代节奏

  时代节奏,既是生活节奏,亦是心理节奏。时代节奏的变化势必牵动大众审美节奏随之变化。部分传统曲艺形式和作品,所呈现的艺术节奏与大众审美节奏出现了频率差异。例如,如今听长篇评书的人并不多,而看“碎片化短视频”的人却很多。许多人即便长篇评书滋味绵长,但听书的时间不够,也难以为继。对此我们应该怎么应对,来展现评书的时代魅力呢?评书演员袁国虎在自己的文章《长篇评书的现代性思考》里写道:“我结合《水浒传》冰糖葫芦式结构和现代影视IP概念,仍然以长篇评书命名,每一章回不必有严密的逻辑结构,但整个故事又耳熟能详。形式上,有许多兄弟艺术门类同样在讲这样的故事;内容上,是中华民族耳熟能详共同知晓的故事。这样,同样能构成长篇的‘长度’,同样能满足当代商业观众碎片化阅读、碎片化欣赏但又有主体脉络的欣赏习惯。”这是一种方便善巧的危机应对,将传统的长篇评书,改得与时代节奏相适应,照样也是不失本来滋味,彰显了曲艺的时代魅力。

  时代节奏的变化,势必引导曲艺作者和演员调整作品舞台呈现,打破传统的审美范式,更换手法,才能是艺术和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。再如,传统相声翻包袱的黄金节奏模式是“三翻四抖”,虽非一定之规,但大多数时候,我们还是遵从了这个审美习惯。可现如今,谁有时间等待铺平垫稳呢?特别是在南方,以长沙、武汉为典型。观众巴不得台上“一句一包袱”。也有部分学者和演员强调,是观众没有正确鉴赏。但笔者以为,这种论调是不提倡的。吸引观众才能引导观众,曲高和寡也是会断失人民性的。再者传统曲艺的门槛并不高,都可以听,有资格欣赏和批评。

  当然,不可否认的是,时下的审美节奏确实也有随着网络段子内容的直白、浮躁而有所改变。但这种节奏的发生本身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,它要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,无好坏可言。文艺作品作为精神服务产品,要彰显自己的时代魅力,就必须要与时代的审美心理、审美节奏相适应的。可以去引导“慢下来”欣赏,但是不能固执,不然历史也不会惯着任何一位自负的“犟种”。

  三、面向未来:从“说学逗唱”里提高

  网络时代,人们的眼界更为开阔,审美品味普遍提高,这对曲艺创作者和演员都有了更高的要求。要彰显曲艺的时代魅力,演员更要在“说学逗唱”里下苦功,不断提高自身素养。

  以前的演员,可能就说好绕口令和贯口,现在的演员,或许还要想着怎么用贯口把rap给“pk”下去。以前的演员学唱戏唱歌,现在的演员不仅要学唱戏学唱歌,甚至还要学会“唱戏歌”,要学电影,学话剧,学各种舞蹈和乐器,要学更多的艺术形式,模仿无数的公众人物、娱乐明星。好在现在可以学的事物也是比较多的,素材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。“逗”的要求也高了,大家都是挖空了心思攒包袱儿,大众笑点普遍提高,因此,“逗”也不再是那么好实现的。“唱”的要求就更别提了,现在的相声演员如果台上不会唱几句,都感觉舞台呈现不够完整了。

  一些观众甚至对曲艺演员的“颜值”还有较高的要求,这事乍一听很不合理,但是作为现象存在,也是有一定的时代原因的。我们不迎合不主张也不鼓励,但是有现象,我们就应该要看到。

  四、纵观时代:完善评论引导机制

  中国的曲艺评价体系目前还处于建设阶段,连话语体系都还不完善。曲艺评论对整个曲艺发展的引导力还比较弱,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。传统的市场评价标准,就是大众在欣赏曲艺作品的时候,比较直观的讨论乐了还是没乐,这是第一位的。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愿意更进一步去理解作品、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次内涵。随时这代的发展,大家审美能力逐步提高,审美意趣拔升,评价标准也就随之有所变化。

  彰显曲艺的时代魅力,诚然也要引导和培养观众,培养能够发现美的眼睛。曲艺评论家,需肩负起引导观众和市场的责任。他们是创作方和市场方中间的桥梁与纽带。电影《金陵十三钗》在美国票房惨败,主要是有影评人发文谴责其中的一些价值观体现并不合理。评论得是否正确有理暂且不论。但一篇评论,能够影响一部电影在一个国家的票房,这说明这个国家的文艺市场,是有思考的,不盲目的。文艺评论的意义非常重大,它是“照妖的镜子,砌墙的刀,引路的明灯,挖宝的锹”。曲艺要想生发时代魅力,需要曲艺评论来宣扬,来鞭策,来促进,来引导,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观演环境,形成良性艺术生产闭环。只有艺术评论发展到较好的成熟,艺术的发展,才能呈现出健康而繁荣的局面。

  当今时代,本也是极有魅力的时代;曲艺艺术本身也是极有魅力的艺术。从历史的角度而论,曲艺一直与时代的发展结合得非常紧密。曲艺在历史的长河中,如风雨里隐现不定却倔强起伏的扁舟,浪涛虽大,它却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不断调整,不断适应,避免倾覆沉堕,即便某些时刻被大风浪拍在了一隅,也都是能够兀自幽幽地散发光芒,让风浪过后的人们,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的。

  总而言之,要彰显曲艺的时代魅力,关键在于拿捏好曲艺的时代性,记住一个“活”字,处理好一个“变”字。“把点开活”,本来也是曲艺应世的题中之意,长袖善舞,跟随时代适当调整、发展,有所变有所不变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看准并分析好,哪些是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迅速作出转变调整的,哪些是一定要坚持下去、相传亘古绝不亡失的。只要把握好这些个度,相信无论到哪个时代,曲艺都会魅力四射,光彩夺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