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训与信息管理中心
用AI分析学生姿态,教育现代化不能靠“噱头”
来源:新京报 时间:2019-09-07

       据报道,上海一所小学正在构建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,运用如姿态评估、表情识别、语言识别、关键词匹配等技术,探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定量分析。

  AI+教育,是近年来兴起的新教育概念。把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课堂教学,已非新鲜事。这动辄得咎,不少人认为这可能侵犯学生隐私,并会让长期在监控之下的学生养成表演性人格。如今上海这所学校称此举是为了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智能分析,以发现学生的个性、兴趣,更好地因材施教。

  技术是中性的,AI当然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,但用于监控学生上课的动作、姿势、表情,却需要慎之又慎。事实上,一个孩子在360度无死角监控镜头下的表现和在没有监控下的表现,是完全不同的。镜头收集的信息本就失真,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也就大打折扣。而且,学校如扩大其用途,如用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、对教师课堂表现进行考核,则不但侵犯学生的隐私,还会扭曲师生关系和正常的课堂教学。

  “现代化”一直是教育发展的方向,但个别学校认为只要引进互联网技术,在教育教学中利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,就是现代化,一些地方甚至把这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。而脱离理念和制度的深层次改革,执着于“器物”的革新,这既是一种形式主义,也是规避核心问题的“懒政”。

  另外,从当前中小学的办学追求看,应用AI对学生进行表情和动作监控、分析,也是和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契合,甚至也能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。而资本显然也看准了学校“唯分数”“唯升学”“唯技术”的办学现实,于是对AI+教育进行包装和炒作,这也加快了我国学校采用所谓的智能课堂行为分析系统的步伐。

  而作为育人者,校领导和老师们显然应该对此保持冷静思考。以学生为本,不是把他们看做行走的机器,恨不得拆解成零件去研究;相反,教育面向的是心智,只有尊重学生、走进他们的内心,去理解他们的困惑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因材施教”。